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只有树立起牢固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更自觉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何谓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目的是文化自强。文化自信不是对既有文化的全盘皆收,被动承担,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历史发展精髓的深刻领悟,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充分尊重,对自身精神价值的高度肯定,并在此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进行自觉地传承、弘扬、践行,进而拥有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 当代中国人树立和强化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不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它直接影响到对古今中外文明历史及其成果的价值评判和选择,直接影响到对现实社会实践及其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价值评判和选择,直接影响到人们在既有道路上实践创造的力度和速度。因而,文化自信属于与实践处于对立统一关系的精神世界的自信,必然要落实到个人自觉、民族自信和国家自强的现实奋斗当中。 为何要文化自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当前,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就有可能不打自垮,从内部瓦解。当今世界出现了“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照,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方案越来越为世界所瞩目,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现在,国内社会转型加快与外部环境变化加剧相互交织,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形成最大公约数,关键要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立根铸魂、靠文化自信来聚气凝魂。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辨明真伪、评判是非的道德观念深深镌刻在民族意识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凝聚全体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的基本要素,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梁漱溟曾说过:“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在中华文化,只有国人对本国历史文化的自信才能激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将13亿中国人民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攻坚克难;才能厚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特约评论员 邓茹月 |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