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来源:求是网,6月15日) 国家统计局2017年末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经增长了3倍,但距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也意味着中国将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频繁出现破坏历史文化古迹的情况,比如,为打造“总理童年仿古街区”,江苏淮安拆除了已存在上百年的多座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民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7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强拆;福建戚继光兵营古迹遭强拆;福州海军名将邓家骅故居被强拆……拆掉真文物,建设假古董,当下,不少城市在建设浪潮中不顾后果,只将高楼大厦看作城市,却丢失了历史文化底蕴。 城市是时间与空间的乘积,老建筑尤其是不可移动文物更是城市发展的记忆体,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进行城镇建造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城市的“外在建设”,而忽略了历史文化底蕴的保护和传承。一座城市要把建设、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这既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这是引导人们群众树牢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是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引用过的古语。各个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人民群众的精神之根、文化之魂,一个城市要发展壮大,广大人民群众要树立文化自信,就不能丢掉了历史根基,不能没有文化的传承。我们在进行城市改造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比如,《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就提出,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充分体现对称、天人合一、街坊等中华营城理念”。通过充分地消化吸收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使传统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这些是我们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中所应思考和借鉴的。 同时,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为了进一步树牢文化自信,但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固守传统、抱残守缺。我们应该鼓励社会参与、市民关注,一起去检验一种传统文化元素是否“优秀”,是否对我们的文化发展有帮助,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特约评论员 刘云峰 |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