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在万里长征的路上,爬雪山、过草地,为中国革命事业赴汤蹈火。当年,为了不让红军战士赤足作战,苏区百姓家家户户打草鞋送给途经的战士。习近平总书记说到“看到这些为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苏区人民过得好,我们才觉得对得起他们、没有辜负革命先烈啊”。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绝不能忘记任何人,特别是革命老区的人民,要让他们同全国人民一同过上好日子。 要提起脱贫攻坚的“领子”,对症下药,完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地形结构多样且复杂,民族多元化,这些都为我们全面迈入小康社会增加了难度。要想脱真贫、真脱贫,就要深入贫困地区,欠发展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了解清楚为何贫,有多贫。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借助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以及驻村干部的力量,完善每一户贫困户的详细资料,按照“一户一策”为每一户贫困户制作最精准的脱贫方案。唯有摸清底数,严格按照各地区,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完善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脱贫问题。 要拉好脱贫攻坚的“链子”,因人而异,加强技能培训。“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脱贫绝不是简单的出钱,出米,出油让贫困户不饿肚子。要深入革命老区人民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致贫原因。真正的脱贫该是同扶智扶志相结合,让贫困人员能够有一技傍身,能够依靠自身的技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依靠自身的技能开启新的生活,依靠自身的技能助力国家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 要夯实脱贫攻坚的“底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革命老区不是一户两户贫困户的问题,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传统行业,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仔细摸清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人文风俗等,土地肥沃的就发展适宜的农业;民俗文化丰富的就借助互联网大力宣传当地的特色文化,打造成旅游圣地;生活环境清幽,山清水秀,就发展养老与度假休闲一体的度假区。准确的分析当地的情况,选择最合适当地的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来稳稳步提高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的途中,要提起脱贫攻坚的“领子”,拉好脱贫攻坚的“链子”,夯实脱贫攻坚的“底子”,才能让革命老区人民不掉队! 特约评论员 邓菊 |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