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global.cfg_webname/}

城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四川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重庆贵州

邯郸初中生遇害案:“成绩较好”不等于“不会杀人”|新京报快评

来源:时事经济观察 发布时间:2024-03-20 10:27:22

  

   ▲被害人生前就读的学校。新京报记者 李英强 摄

   发生在河北邯郸的初中生杀人埋尸案,仍在被全网密切追踪。针对该事件进展,央广网记者深入到案发地,并对受害人家属和学校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该校校长时,这名校长所说的一句话再次引发争议。

   他说,“这3名犯罪嫌疑人中的马某在班里的成绩排名是十多名,成绩比较好,能做出如此恶性的事情,完全出乎意料”。

   相信,在3名学生铸下的弥天大错面前,校长无意为之辩护,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一起残忍的凶杀案面前,校长的“深感意外”,实在令人有些尴尬。

   校长的这番话,其实隐含了这样一种观念:成绩好就等于品行好,品行好就不太会去干坏事。反过来理解就是,干坏事是“差生”的专属。在越来越多人认同“成绩不等于人品”的今天,这话注定会招致批评与嘲讽。

   得承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成绩好是可以“赢家通吃”的。尤其在校园中,成绩好的学生犹如拿了“尚方宝剑”,成为老师们的“心头好”,犯了错误,也往往会“从轻发落”。

   但显然,成绩不等于人品,这是一目了然的道理。学习成绩好只代表某个学生理解能力强、知识消化吸收快,属于广义上的智商范畴。而道德、品行、三观则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与智商完全是两个体系的事。将其强行挂钩、等量齐观,都是无视科学与事实。

   揆诸校园教育,破除这种“唯成绩论”尤为必要。知识的传授与普及,当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但也绝不只是为了培养单纯会考试、会拿分的人。西汉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知识的授予与品行的教化,是学校教育的车之两辙、鸟之两翼,不可失其一端。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成绩优异但品行恶劣的案例。弑母的吴谢宇、投毒的林森浩,还有将女朋友逼上死路的牟林翰。他们无一不成绩优异,勤奋好学,但品行又堕落到洞穿社会底线。

   在邯郸这起恶性事件中,这名校长口中的马某“成绩比较好”,此前也没有发现霸凌迹象,这当然不是袒护,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恰恰是因为老师觉得他成绩不错,就放松了对其日常行为的观察,最终没能在其酿成大错之前,阻止悲剧发生。

   这起极端个案,是又一个深刻的社会教训。尽管校园暴力的成因是复杂的,譬如学校失职、家庭失管、个案处置失之于软,但之于此案,综合各方信息以及此次校长的发言,可以看出当事学校在日常管理与教育理念上,是存在诸多不足的。

   这就给校园教育提了个醒:日常教育中,必须及早剥离“分数至上”“唯成绩论”等过时的评价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优异而降低对其道德品行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有知识、尊德性的人。这对所有阶段的学校教育一体适用。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王言虎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
责任编辑: 飞戈

京ICP备18023181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2号人民日报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2018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010-65365635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