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5月23日综合讯 近日,清华大学发布AI(人工智能)使能平台“紫为云”,并正式向全社会开放。“紫为云”通过云、端本地化部署,将AI能力全部共享给合作伙伴,帮助他们建立各自场景的AI应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共享,将为更多企业带来创新可能性,这正是协同攻关、协同创新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如何才能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逐步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径,就是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协同攻关、协同创新,首先是要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们成功地运用了举国体制,在“两弹一星”、航空航天等领域集中攻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突破。近些年来中国高铁的发展成就,则为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性提供了最新注脚。我国高铁形成世界上最丰富的产品谱系,综合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国际领先,创造多个世界纪录。中国高铁为什么能?这是因为在高铁的研发和试制生产过程中,整合了包括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近30家国内一流科研院所与高校,与近50家骨干企业组成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自主创新联合体,形成了强大的协同创新势能,从而实现了多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未来,在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要更好运用新型举国体制,通过各方协同、团结协作形成整体的创新势能。 协同攻关、协同创新,还需要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企业对市场需求感知最灵敏,也是最具活力的创新单元,突破核心技术更需要激发企业创新的微观活力。当前,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新工业革命形成历史性交汇,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新改写全球经济格局,我国的科技企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阿里巴巴的云计算、百度的人工智能、大疆的无人机……企业创新活力能够得到充分释放,就能在某个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是进入第一梯队。与此同时,在传统行业,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力也在进一步激发,比如我国家电企业海尔和美的分别建立了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开放平台,实现了家电产业的技术赶超。可以说,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创新行业,就能有无数个分散的创新引擎,客观上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发挥企业主体的微观创新活力,就能形成协同攻关、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用硬核的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