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少数领导干部廉而不勤、廉而不为现象滋生,成为一种隐性腐败。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社会舆论导向、矛盾问题较多、问责倒查制约等外因,也有干部理想信念淡化、能力水平弱化、责任意识退化等内因。解决廉而不勤、廉而不为的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治,分类施策。 表现形式。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不想为”。有些领导干部安于现状,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精神状态低迷,总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愿再吃苦受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不主动,总是应付上级了事,办事拖拉,效率低下,认为只要不贪不腐,不违法乱纪。 二方面“不会为”。面对轮番的工作安排,业务不熟悉,又不愿学习、不愿钻研,开展工作不得力,无所适从。归根到底是由于能力水平欠缺,导致工作上力不从心。 三方面“不敢为”。主要表现在:一怕承担责任,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不做事”的心态,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二怕得罪人。担心引火烧身、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患得患失,三是怕触及利益,在其位不谋其政,怕丢官位。 四方面乱作为。主要表现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弄虚作假,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不能和广大干部很好地进行沟通,遇事不思考、不商量,搞“一言堂”。 问题原因在于“为官不为、廉而不勤”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密切相关,是“四风”的综合反映,认真分析产生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安于现状,进取意识不强。部分同志总是认为做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工作现状和取得的成绩感到满足,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认为就是再努力也不会有更大的进步,也不会在工作成绩上有更大的突破;工作的热情不高,总是满足于完成既定的工作和任务。有些工作限于被动落实上级工作安排,没有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行动。特别在有的工作中,面临一些问题时思前虑后,畏首畏尾,怕得罪人,没有很好地将压力转化为工作动力,导致工作不敢担当,得过且过,避重就轻。 二是贪图安逸,缺乏吃苦耐劳作风。努力工作、艰苦奋斗的意识有所淡薄,滋长了享乐思想,就导致工作上有了惰性,工作上不思进取,追求安逸了,多做了事、少领取了钱就有情绪,艰苦工作干得少了,吃苦耐劳的作风下降了,工作不敢大胆负责,不愿意较真。对违反政策打擦边球的违反规定的行为,没有坚决抵制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事化了,小事化无。 三是懒于思考,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对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有时会习惯性的按传统思想考虑,凭喜好、兴趣、特长来选择性的考虑工作。在工作方法上,有时蜻蜓点水,问题抓得不实,分析不细,问题谈的多,整改的措施和方法谈的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加强。 四是廉而不勤,缺乏主动工作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虽然做到了清正廉洁,但缺乏主动积极开展工作的意识。对领导做出的工作安排不思考,不能、不愿提出合理化建议,只是予以执行,没有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工作中去。不敢于、不善于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习惯于承担轻松、程序化的工作。表面上看,这是自信心和工作态度的问题,但从深层次上看,却是思想上的问题。 解决措施。首先要端正思想,认识“廉而不为、廉而不勤”的严重危害性。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切实解决干部思想上“贫血”、精神上“缺钙”、行动上“乏力”的问题,认识“廉而不为、廉而不勤”的严重危害性,筑牢解决“廉而不为、廉而不勤”的思想基础。 打消顾虑,鼓励“大胆作为”。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着力消除怕触红线的思想负担,明确提出克服“怕”字,核心是要按规矩办事,关键是要依法行政、秉公用权,只要是符合上级精神的、符规章制度的就大胆去做。着力消除畏难退缩的不良倾向。敢于担当是干部的基本素质,体现干部的党性觉悟,引导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 其次,要树立导向,指导“正确作为”。要把树立正确导向作为推动干部“为官有为、勤而要廉”的核心要务,着力引导干部行有所循、行有所止。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提出突出选用“四种类型”干部,即突出选用党性强的干部、敢担当的干部、有本事的干部、有实绩的干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各级干部改进作风、崇尚实干。 同时,要提高本领,促进“善做善为”有本领才能有作为,紧密结合事业发展需要,突出干部履职尽责急需,不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使他们不仅“为官有为”,而且“为官善为”。 特约评论员 杨林 |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