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改革发展稳定的法治需求,谋划新时代法治建设规划,部署法治建设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字字千钧,蕴含着对依法治国的深邃洞察和深入思考,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谋篇布局、擘画蓝图。作为冲锋在前的乡镇就更应有担当,有作为,做好乡村普法宣传与教育的“领头雁”“排头兵”。 切入要“实”。“假如你只能看到光所显示的,只能听到声所宣告的,那么实际上你没有看,也没有听。”对法律法规只做面上轰轰烈烈的宣讲,口号式、机械式的宣讲,上下一般粗的宣讲,那无异于鸡同鸭讲,既浪费百姓宝贵的生产生活的时间,也有悖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需要宣讲队员以百姓视角、群众语言、身边事例等“接地气”的生活元素让群众产生共鸣,变“书本语言”为“群众语言”,坚持标准、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基层群众明辨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增强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能力,百姓沐浴普法的光辉。 形式要“活”。普法教育要学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依宪治国”,不学习和懂得宪法,就不能了解和掌握治理国家的基本依据。基层普法宣讲队充分利用“3.8”妇女节、“8.1”建军节和“12.4”宪法宣传日等各类宣传日,农忙时节、茶余饭后等时候,突破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将普法宣讲工作融入群众生活,“面对面、心贴心”家长里短的真情沟通,解开了不少百姓的心结,让法治理念根植群众心田。 反响要“佳”。有声有色的龙门阵摆起来,入情入理的大白话说起来,寓教于乐的法制课讲起来,听得入神的百姓点头笑起来,好一幅法律知识大众化普及的生动图景。普法活动要充分激发内生力、强化助推力、用活外驱力、集聚宣讲合力,将宣传阵地前移,通过严选慎派、严管细考,全力锻造基层普法宣讲“精兵”,扎实开展一揽子普法活动,以学习法律法规宣讲的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四面八方牵手基层群众,瞄准“靶心”同向发力,凝聚起普法宣传的强大合力,积极引导化解“梗阻”,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力促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特约评论员 李红利 |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