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global.cfg_webname/}

城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四川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重庆贵州

敬重农民勤劳致富获丰收

来源: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时事经济观察>> 发布时间:2019-09-24 18:38: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种秋收,天道酬勤。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三农”领域的成就,是全党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广大农民和农业战线工作者辛勤劳作的结果。在此,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来源:人民日报9月24日)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去年首次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力激发了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热情,调动了亿万农民重农务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庆祝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的时候,更要读懂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节日,是社会记忆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投射。中国农民丰收节蕴含着最鲜明的核心价值内涵,镌刻着最鲜活的“三农”情怀印记。它以丰收为主题,汇聚人们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它以农民为主体,向世界传递中国农业的力量和中国农民的智慧。它以节为媒,促进产业大发展、市场大繁荣、环境大改善、文化大提升。

  我们敬佩农民,是因为农民的奋斗,顶天立地;农民的创造,惊天动地。农民端稳了中国饭碗。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农民的耕耘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如今,他们仍在用乡愁情感抚慰人们的“心”,以稻田林地涵养人们的“肺”,产绿色食品滋补人们的“胃”。农民对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作出巨大贡献。高楼大厦、高速公路、港口桥梁大多是农民工建设的。他们用辛劳和汗水支撑了中国制造。广大农民还以包产到户开启了改革的进程,做出了兴办乡镇企业的创举。

  我们礼赞丰收,是因为丰收的文化习俗历久弥新,丰收的时代精神催人奋进。文化习俗方面,从远古先民击壤而歌,到历久成俗的“籍田礼”,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传统习俗绵延不绝。农民对土地的敬重和对劳动的热爱,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对乡土民俗的感动。时代精神方面,当代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底蕴深厚,各地区各民族的农民群众庆丰收、享丰收、话丰收、晒丰收,真正成了节日的主角。金秋时节充分展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现出新时代的农民精神风貌。

  全面小康离不开农业兴旺。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忘农村,不能没有亿万农民的梦想构筑。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未来,我们更要尊重农民、帮助农民、支持农民,让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冀望,其所形成的共同的社会心理,必将激励中华儿女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阔步向前、再开新篇。

                      特约评论员  郑清正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
责任编辑: 李桂华

渝ICP备18016245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2号人民日报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2018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010-65365635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