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global.cfg_webname/}

城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四川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重庆贵州

别把“儿童车厢”理解成“熊孩子车厢”

来源:人民日报市场报《时事经济观察》 发布时间:2019-01-30 11:01:03

  人民日报市场报《时事经济观察》1月30日综合讯 据光明日报消息:春运开始,不少人已经坐上了回家的列车。最近,一则“铁总回应设儿童车厢”的微博话题引发了热议。原来,不少网友称在火车上遇到“熊孩子”吵闹、跑动很让人头疼,影响了一车厢人休息,连续不断的噪音让人崩溃,于是有网友提议,火车应该单设“儿童车厢”。

  过去,媒体呼吁设立“女性车厢”,主要出于对女性的保护,现在要求设立“儿童车厢”,从社交平台上网友的反馈看,不少是出于对孩子的厌恶。这个“儿童车厢”,在不少人心中可能就是所谓的“熊孩子车厢”。

  不可否认的是,公共场合有些孩子大喊大叫、跑来跑去,确实让人苦恼,在网络上“熊孩子”也是个热门话题。所以,作为一个妈妈,每次带孩子出行的时候也都战战兢兢,生怕孩子的表现惹得旁人不快。

  但实际上,“熊”该怎么定义呢?我知道我的孩子不是什么“天使宝宝”,但也不是所谓的“熊孩子”,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儿童而已。她与无数孩子一样,还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太能理解成人世界的规则。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孩子是不可控的”。当我们在欣赏孩子天真烂漫的“雷人雷语”时,是否能想到这与他们令人意外的倔强甚至失控其实是一体两面?同样都源于他们的生理发育特点和对成人世界的陌生。

  让一个孩子永远表现出乖巧听话,是成年人对儿童不切实际的幻想。孩子需要教育,也需要包容和理解。即使不谈儿童心理学也该承认,一个不能容忍儿童的社会是狭隘的。一些声称爱孩子的人,只愿意在孩子乖巧的时候逗他三分钟,一旦孩子哭闹就会立刻受不了,还贴上“熊孩子”的标签。一名女大学生在餐馆吃饭时,因为邻桌一个孩童在吵闹,就跑过去踹了一脚,竟然引发了网上的一片叫好。这样的舆论氛围恐怕也是不理性的。

  当然,也确实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放任和溺爱,在公共场合缺乏约束,对他人造成困扰。需要明确的是,这样的孩子固然需要教导,家长也需要舆论提醒自己为人父母的义务。但是,因为“熊孩子”的出现,是否就要采取一种隔离性手段呢?这是当深思的。

  其实,“儿童车厢”也并非不可行,就像公务舱和头等舱一样,是很常见的定制化服务。关键是设立“儿童车厢”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提供适合儿童的车厢设施,并有一定增值服务的自愿选项,还是完全是出于隔离目的,带有强制、半强制性的必选项?不选“儿童车厢”的带娃乘客,在其他车厢是否会遭遇其他乘客的异样眼光?这些也是必须先考虑清楚的。

  把“儿童车厢”理解成“熊孩子车厢”,这样的思维可能也是对社会理性的戕害。照此逻辑,如果所谓的“熊孩子”要被隔离,那么,大声打电话的人是不是也要单设一个车厢?外放听音乐、看电视的人是不是也要单设一个车厢?吃泡面、橘子等有气味的食品的人是不是也要单设一个车厢?

  一旦隔离,就意味着拒绝对话,但事实上公共场合最需要的就是“对话”。不同的人在同一个空间,在相互交流中理解群己边界,以自我意识为起点认识社会公德,这样的空间对孩子来说也不啻为一所学校。而且包括“熊孩子”在内的诸多话题,其实都是提升社会公德这一大问题下的子命题,是否需要得到这么高规格与特殊的对待呢?要知道,隔离可是最后一招,是穷尽手段后的无奈选项。是否需要使出这招,仍需三思。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
责任编辑: 李建宇

京ICP备18023181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2号人民日报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2018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010-65365635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