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global.cfg_webname/}

城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四川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重庆贵州

科技舆情观察:嫦娥奔月背 沸腾广寒宫

来源:人民日报市场报《时事经济观察》 发布时间:2019-01-23 11:28:33

  人民日报市场报《时事经济观察》1月23日综合讯 据人民网-舆情频道消息。嫦娥又来广寒宫啦——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自主着陆。嫦娥再一次打破广寒宫的宁静,迅速引发各界关注并轰动舆论圈。“首次”“突破”“前所未有”成为报道嫦娥四号探测器亮眼的名片。相关新闻也迅速“霸榜”CNN、BBC、NHK、《世界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国外主流媒体首页头条区。监测期内,相关舆情量超过113278条,微博话题超过27756个。主阵地强势传播 引导舆论全面开花

  从数据量来看,1月3日舆情热度直线升温,超过20000篇(条)。其中,新闻(网络媒体和报刊)、APP成为宣传报道主渠道,形成强势传播;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充分发挥了交互性强的优势,在评议嫦娥四号相关话题方面担任主角。随着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月球车巡视器分离后按计划开展相关任务,舆情声量继续抬升,并掀起舆论高潮,1月4日,峰值舆情量达到68702篇(条)。1月5日开始,整体舆情热度逐渐回落。

  

  (监测周期:2019年1月3日至1月11日,单位:篇/条)

  随着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多家央媒率先报道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消息,各级媒体围绕技术含量、合作伙伴、研发历程等迅速形成相关议题全媒体传播矩阵。其中,网媒、APP、微信、微博起到舆论环境塑造大梁作用,舆情量值均在25000篇(条)以上。

  

  (监测周期:2019年1月3日至1月11日,单位:篇/条)

  全方位报道打造立体嫦娥

  媒体界从不同维度审视这一航天领域大事。软着月背的壮举通过电波传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而登月背后传奇的故事和携带的高科技载荷更是吸引着科学界、媒体界和广大网民,“嫦娥姑娘”立体形象跃然纸上。

  雅俗共赏引舆论同频共振

  嫦娥再次奔月响彻海内外离不开多层次传播格局的打造。从报道内容来看,除客观报道嫦娥四号成功登月占据报道量首位之外,“为什么嫦娥四号绕月时间比嫦娥三号长?”“揭秘嫦娥四号落月前20多天忙啥?”别具一格的话题设置引发超过1000篇次的转载量。报道风格上,雅俗共赏主要体现在浅显易懂的大众宣传和高深专业的行业报道并进。前者典型的报道亮点如太空刹车、盲降、休眠、“回娘家”等;后者则较多从专业角度聚焦嫦娥四号的首创、性能、特点、载荷以及工作细节。

  

  图:嫦娥四号软着月背相关报道高频词词云图

  媒体聚焦众多科技亮点

  媒体持续跟踪报道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最新动态,成为相关舆情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从科技角度对软着陆时的“急刹车”;“鹊桥”中继星如何传回第一张月背图片;着陆器和探测器如何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进行探测与研究等进行详细报道。有媒体对嫦娥四号、玉兔二号互拍的关键技术进行解读,也有媒体详细报道嫦娥四号凝聚的航天科工20余项技术产品,还有媒体从国际合作角度报道其他国家科学家的技术贡献。

  突破众多不可能广引赞誉

  嫦娥四号的科技含量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突破发达国家尚未实现的高科技令嫦娥四号成为焦点中的焦点:嫦娥四号自主避障选址,垂直降落,亲密接触月背,堪称“盲降”;采用同位素温差发电解决了太阳能光伏在长期黑暗中无法供电问题;“鹊桥”号中继卫星实现了通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些科技亮点被海内外媒体叹为观止。《纽约时报》评论称,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实现了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是太空探索方面的里程碑事件。法国RTL电视台报道称,将探测器降落在月球背面去触碰月背土壤,美国没有做到,俄罗斯也没有做到。

  扫描嫦娥背后科研群像

  在聚焦嫦娥四号探月工程之外,不少媒体把镜头转向航天科工专家来权威解读此次探月工程背后的各项技术指标。通过对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技术解读,报道其他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和团结协作,如中科院、西安科技等。通过实地采访报道科学家研制过程中的工作细节,揭开嫦娥背后“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通过为嫦娥四号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设计师进行群体画像,如《人民日报》对嫦娥四号研制专家的巾帼英雄进行了群体扫描式报道。

  科技壮举吸引世界各国

  嫦娥四号软着陆凝聚着世界各国太空探月最前沿科技结晶,也展现了中国敞开怀抱,与世界各国广泛合作的博大胸襟。嫦娥四号软着月背,收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航天集团、欧洲航天局、非盟委员会等各界的贺电,也吸引了合作国家温柔和期待的目光。《文汇报》称,中国探月工程在国际合作方面始终保持开放合作态度,探月路上的“小伙伴”也越来越多。海内外声音对此次登月行动纷纷竖起大拇指。BBC中文网援引英国皇家航空学会教授海沃德评论称,这是一种展示软实力的好方法,也展示了一些硬实力。这是太空版的“丝绸之路”,中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主流声音让嫦娥更美丽

  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科学探索、@M视频News、@中国网 等为主的新闻媒体官方微博和以@玉兔车二号、@浙江大学、@科学探索、@果壳达人、@微博科普 为代表的权威认证用户发布有关嫦娥四号微话题,引发广大网民转评赞。与媒体传播不同的是,“中国航天浪漫的不像话”“名人&专家共论月科普活动”“关注转发微博送月球车模型”等微话题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互动传播。监测期内,相关微博话题27756个,转评量超过25万条次。其中,艺人李易峰、杨颖化身小粉丝佩服科学家们为探月工程付出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单条微博最高点赞数超过1600次。

  

  图:相关微博话题评论观点抽样呈现

  此次嫦娥奔月搭载了包括荷兰、德国、瑞典、沙特科学家参与研制的低频射电频谱仪、中性粒子辐射剂量探测仪等9台科学载荷,将为人类探月计划提供宝贵的一手数据。这些传到地球的最新资料将继续吸引各大媒体的嗅觉,尤其对科技前沿、深度解读、未来展望等跟踪报道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另外,媒体对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在月面的具体工作开展扫描式报道将不断刷新人类对航天领域的认知。嫦娥四号落月之后新华社发表评论称,中国向世界敞开探月合作大门,集中人类智慧破解宇宙谜题。嫦娥四号收获了各国期待合作、共同探月的意愿,彰显了中国航天科技再一次走在了世界前沿。这张名片将在全世界媒体聚光灯下经久不衰,印证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自信。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
责任编辑: 李建宇

京ICP备18023181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2号人民日报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2018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010-65365635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