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global.cfg_webname/}

城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四川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重庆贵州

“巧”功由打磨而来

来源:人民日报市场报《时事经济观察》 发布时间:2019-02-15 15:59:57

  人民日报市场报《时事经济观察》2月15日综合讯 据:人民网-理论频道消息:《庄子》记载,楚国大司马家有一名老工匠,年近八十做的钩子依然丝毫不差。大司马好奇问他,“你是天生手巧吗?”。老工匠回答说,“哪来什么天生,只不过我从小就做钩子,坚持做了二十多年,所以才有这般手艺”。常言说,“熟能生巧”。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用心用功,做一行爱一行,经过日积月累、潜沉锤炼,方能精一行专一行,“行行出状元”。换而言之,巧工能匠不是天生的禀赋,而是后天打磨形成的。

  有观点认为,干事创业除了下苦功夫,还需下“巧”功夫。“巧”功夫是一种智慧的工作方法,是一种创新的思路理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产生“1+1>2”的效应。但现实生活中,“巧”功夫往往需要走“笨”路径才能成为“真”功夫。如发明家爱迪生研制电灯,使用了1600多种材料,尝试6000多次试验;再如屠呦呦提炼青蒿素,用了200多种草药,经历了191次失败。所以说,成功没有赶“巧”和凑“巧”,而是脚踏实地叩垦之后的“巧夺天工”。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存在少数党员干部把“巧”当作捷径和“近路”,忽视工作的基础和实质。比如有的“投机取巧”,干事拈轻怕重、推脱扯皮,习惯“等靠要”,不能坐“冷板凳”,成功过程吃不了苦,功成之时“分杯羹”;还有的“巧言令色”,信奉“干得好不如说得好”,沉迷搞文字政绩、材料政绩等,对上欺瞒、对下蒙骗,左右逢源掩盖形式主义真相,企图蒙混过关。诸如此类,把“巧干”等同于假作为、乱作为,实则是“巧伪趋利”,经不起实践和群众检验,早晚得“弄巧成拙”。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天安门国旗护卫队被网友誉为“中国最帅的男团”,看似简单的几个步伐和动作,背后却是千锤百炼的付出,才能让全队动作整齐划一、不差分秒。党员干部立于平凡岗位、干好日常工作,想达到“巧”的境界和地步,也需咬定青山不放松,砥砺精益求精、日进一步的追求,秉持为民服务、无微不至的理念,实现自我完善和革新,才能于平凡中打捞不凡、于寻常中荡涤精彩,亦可实现人生价值、释放党性本色。

  曾有人问鲁迅为何能在文坛中功成名就,他回答道“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历史上成功人士之所以在某方面成为“行家里手”,都离不开专注认真、艰辛打磨的经历。如陈毅元帅少年时便热爱读书,闹过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的“笑话”;数学家陈景润酷爱思考和探索,以致走路撞到电线杆向它“道歉”。党员干部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也须多吃苦锻造本领、淬炼能力,锻炼出干事创业的“巧手”,才能肩负好为民担当、履职尽责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质变是由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的结果。古人也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党员干部在沉淀中升华、在打磨中娴熟,坚持久久为功、厚积薄发,练就“巧”功,如此便能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创实业、干实事、办成事。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
责任编辑: 李建宇

京ICP备18023181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2号人民日报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2018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010-65365635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