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global.cfg_webname/}

城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四川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重庆贵州

我国独居青年超2000万,网上热闹网下沉默,讨厌与陌生人待在一起

来源: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时事经济观察》 发布时间:2020-09-01 10:39:17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8月30日的热搜:“我国独居青年超2000万”“线下独处线上热闹成常态”。

  其实独居青年2000万这个数据并不算新了,2017年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就发布了国内20岁至39岁的独居者已经接近了2000万;时隔三年,超过这个数,也并不令人意外,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部分群体“线下独处、线上热闹”。

  这条热搜还配了一组“卡通画像”:害怕听到电话响、聚会中总是吃、不想开口说话、害怕和认识的人打招呼、宁愿呆在家也不想出去玩、说话时不敢直视对方、讨厌与不熟悉的人待在一起、害怕认识新朋友、不会维持友谊……

  B站等网站上好多“独居青年的一天”“独居青年怎么吃饭”等,有个博主写“在离家不近不远的城市,住着不大不小的房子,拿着不高不低的工资,过着不繁不简的生活”。

  说完独居青年,再说说他们的社交。有一组调查:2532名网友中,仅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结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享受”独居独处,主要靠手机建构和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

  特现实的一个段子:同在北京,在东城区的人想和在西城区工作的好朋友见一面,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还有现在好多人交朋友是通过打游戏、或者是社交软件,有一份报告显示,64.83%的独居青年,选择通过社交软件结交新朋友,线上交友是很多独居青年排遣寂寞的方式之一。

  大家都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

  于是有网友发问:社交工具升级、年轻人怎么“社交降级”?不少90后、00后(还有很多80后、70后),很习惯能用微信讲的小事就不打电话,能打字就别发语音,这是这部分群体的新“社交礼仪”。

  到底,独居青年的日子怎么过?他们的“社交礼仪”有什么门道?

  独居青年:主要就是微信一些这样的社交软件。线下的话,工作的时候会沟通的比较多一些,但是私底下也不太说话。社交的话,我觉得有的时候也会给我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是社交本身一个基本的需求。

   独居青年:我觉得分成主被动,主动是你主观意愿去做,相当于你更享受这种社交,所以它是一个充能的过程,然后被动的你有可能是被迫营业,所以就是一个耗能的过程。这两种都有,被动社交我更觉得它不应该称作社交,是一种应酬。

  独居青年:有了这个社交软件之后,大家好像是可以随时联系你,也可以看到朋友的动态。但是好像你没有像以前那种更贴心,然后可以肆无忌惮的联系朋友那种感觉,总感觉好像会给别人添麻烦。

  这是几个90后在谈到社交时的看法,挂掉电话之前,北京的张先生半开玩笑地补了一句“当代年轻人哪有社交”。社交软件无处不在,带来便利,也带来了压力。

  8月30日的热搜话题中,还有人认为,很多独居青年有“社交恐惧心理”,当然这是部分人的观点,事实真的如此吗?专家又是怎么看的?

  社交恐惧症在医学上是一种焦虑性障碍,其特征包括处在公共场所或与人打交道时出现显著而持久的害怕等。当下很多年轻人自称的“社恐”,并非达到疾病的程度,而是呈现一种回避社交、抗拒社交的情绪和状态。有的是电话恐惧症。

  “社恐”年轻人:有的时候就是电话,我是真的就是摁不下去,就可能会要鼓起很长的勇气。

  有的是对自我的消耗。

  “社恐”年轻人:比如三五个人这种就算多了,像公司聚会团建这种,我觉得不像社交,反而是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说,他不认为年轻人真的在害怕社交,社交始终是我们的一种基本需求。只是社交现在变得无处不在,让我们有点逃不开。董晨宇表示:“我觉得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不是说人们害怕社交,而是社交太漫布了,它太弥散了。以前我们在传统社会当中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的社交和非社交时间是非常容易被区分的,现在的问题是因为有了移动媒体,因为有了互联网,因为有了这种24×7的永远在线状态,我们的注意力成为一个奢侈品,我们是逃不开的。当然跑不开的时候我们才会想去跑。”

  董晨宇说,微信之所以有时候会让人焦虑,因为它不仅仅是社交软件,更是一个始终在线的社会关系平台。董晨宇表示:“当我们的私人生活公共化这样一个趋势就导致了比如我上班的时候,我也会被老板用微信来call,并且人们有一种社交的礼仪,就是微信里看到的话,你有一个回复的期限,如果你在两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之内不回的话,别人不会因为你没有看到,别人会认为你可能不愿意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回微信成为一种义务。”

  对于电话恐惧症,董晨宇表示,这是因为通讯方式中,其实暗含着对亲密程度的判断。董晨宇说:“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父辈,他们的电话是一个很正常的沟通方式,但是我们会认为他过于亲密,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我们有了那种可以不让我们这么亲密的方式。因此不同的媒体,比如电话其实又分座机跟移动电话,我们再往后走又有微信,这些不同的社交媒体其实暗含着不同亲密关系的远近,微信它的技术特征带给了我们很方便的一件事情,它是可以异步回复的。它不用像电话一样同步回复。从这个功能上来讲,其实它也给我们的社交有一种舒缓的作用,你没有必要马上去回复,甚至你可以想一想在再去回复。”

来源:央广网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
责任编辑: 李靖

京ICP备18023181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2号人民日报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2018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010-65365635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