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global.cfg_webname/}

城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四川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重庆贵州

槟榔广告全面叫停引热议 代餐行业野蛮发展待规范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发布时间:2019-03-22 09:50:06

  《时事经济观察》3月22日综合讯 3月上旬,一份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下发的《关于停止广告宣传的通知》在网上传播,多家媒体先后参与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再度引发舆论争议。3月中旬,有媒体注意到代餐产品繁荣的背后,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代餐行业的野蛮发展亟待监管与规范。教育部等三部门制定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引发舆论关注。

  槟榔广告遭行业协会叫停 食安问题再引舆论争议

  据媒体报道,3月上旬,一份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下发的《关于停止广告宣传的通知》在网上传播。该文件提到,湖南所有槟榔生产企业即日起停止国内全部广告宣传,且此项工作必须在3月15日前全部完成。澎湃新闻网从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处证实,该通知系协会“应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要求”于3月7日印发。中新网也引述该秘书长表态称,叫停槟榔广告并非出于槟榔致癌的考虑,而是基于行业规范出台文件,加强行业自律。

  《新京报》报道称,近年来,湖南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槟榔加工、消费省份,槟榔年产值近100亿元。但这背后,槟榔的健康风险也引起各方担忧。

  舆论观点:槟榔屡陷致癌争议,食品安全标准欠缺

  对于槟榔致癌的争议由来已久,有调查称湖南省口腔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央视《新闻30分》等栏目也曾在2013年发布过“槟榔致癌”的相关报道,在彼时引发舆论热议。而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已将槟榔认定为一级致癌物。《新京报》等媒体报道称,虽然业内也有观点称槟榔和口腔癌之间并不具有因果关系,但此类观点并未获得主流认可,国家监管部门对此类争议已有定论。2017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了“致癌物”完整清单,槟榔果被列为一类致癌物。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的通知》,其中将吃槟榔归入“口腔疾病高危行为”,需实施干预。

  叫停广告举措缺乏前因后果,易被误读为权宜之计。光明网评论称,当前诸多疑惑尚未厘清:第一,既然明里暗里皆有举证槟榔致癌的证据,那么,这个蓬勃发展的产业是怎样绕过层层法治监管的?第二,槟榔是非的话题已经拉扯了许多年,各界口水战也不少,为何迄今没有一个止歇纷争的权威说法?更让人不解的是,烟酒类广告是有明确的纪律和规矩的,那么,槟榔这种特殊的“食品”,无论是宣传“奇效”还是叫停广告,究竟所依何法、所循何据?既然叫停槟榔广告,最好师出有名,把前因后果复盘清爽。不然,这样的叫停容易被误会成权宜之计,反倒让人对槟榔产业的合法性、安全性产生无限联想。

  槟榔食品定位成疑。媒体报道称,具有健康风险,是槟榔行业一直缺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原因,而湖南省的食用槟榔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也迟迟未能面世。2017年,湖南省卫计委在答复一位人大代表的建议案时称,槟榔的食品定位和安全性尚不明确,国家目前是将槟榔定位为药品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管理,没有把槟榔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目录。

  舆情点评:监管需加大管控力度,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此次槟榔行业协会下发的自律文件引发舆论争议,源于公众对食品安全保障的担忧。一边是槟榔长期陷入“成瘾性”“致癌”“缺乏食品安全标准”争议,也有生产企业遭曝光“违规促销”,另一边是“产值规模已经超过4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的行业发展状况。公众质疑槟榔产业的发展以损害民众健康作为代价。随着相关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槟榔在民众健康方面存在的隐患,公众呼吁监管部门加大对行业的管控力度,逐步出台相应标准,以促进行业有序发展。综合来看,行业自律应只是行业整治开端,如何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到“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防线”,是有关部门平息槟榔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舆论争议的关键。

  代餐行业野蛮发展亟待监管规范

  近年来,一种名为“代餐”的产品成为减肥界的网红。在微商及各大电商平台上,代餐饮料、代餐饼干、代餐棒、代餐粉、代餐奶昔等多种品类的代餐产品均有销售,其中不少产品在宣传材料中都暗示或宣称具有减肥、瘦身、纤体等效果。通过食用代餐产品实现完美瘦身,契合了部分女性“瘦成一道闪电”的愿望,代餐产品很快成为众多爱美人士追捧的对象。但是,在代餐产品繁荣的背后,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舆论观点:代餐减肥并不科学,行业发展亟待规范

  代餐减肥是伪科学,长期服用或导致严重后果。多家媒体注意到,春节期间,宁波一女大学生因为饭前食用某网红代餐产品,险些丧命,新华网亦发布健康提醒,告诫公众代餐减肥并不靠谱。医学专家表示,人体需要的营养不仅仅是糖类、蛋白类和脂肪类,任何代餐产品都不可能包括人体需要的所有营养成分,完全用代餐代替正常饮食是一种伪科学,长期服用不仅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人体正常代谢,甚至可能会因为代餐产品的质量问题而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代餐行业鱼龙混杂,行业发展亟待规范。第一财经网发现,由于目前国家对于代餐产品尚无具体标准,代餐行业仍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优劣难分,大量的食品产品摇身一变成为代餐产品,并宣扬或暗示具有减肥功能,导致代餐的概念被混淆,甚至被不法商家滥用,对市场产生严重误导。《证券日报》表示,代餐行业鱼龙混杂,部分商家打着减肥、代餐的旗号,在朋友圈对产品进行微商式销售,暴利驱动下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链和产业链。光明网评论称,代餐行业的发展亟待监管部门的规范和管理,尤其是在标准缺失的当下,面对行业乱象监管不能总是慢半拍。

  微博舆论场有较多关于代餐的话题和讨论,尽管有网民表示代餐产品可能存在问题,运动才是瘦身减肥的关键。但是,仍有不少网民在微博上推荐代餐产品,甚至“现身说法、以身传教”,相关网民主要关注代餐产品的品牌、效果、原料、代言人等,缺少一个统一的产品标准可供参考。

  舆情点评:代餐行业已兴起,行业监管要跟进

  代餐行业异军突起,与近年来超重人群增多、肥胖问题加剧有直接关系。据2016年英国杂志《柳叶刀》发表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聚集在个人健康上,并掀起一股“减肥热”浪潮,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健身房的普及与发展。相较健身,代餐产品则更进一步,不需要运动即可达到瘦身效果,自然会引起部分人群的追捧,行业崛起亦属情理之中。

  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回避代餐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与规范力度,才能保障该行业的长远和良性发展。其一,代餐行业标准亟待制定。代餐产品是新兴产物,目前都是按照食品来进行管理,尽管是否应该纳入保健食品进行管理仍有争议,但是其产品质量问题亟待约束管理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这与行业标准缺失直接相关。其二,代餐产品的销售渠道亟待规范。微商是代餐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也是存在问题曝光率最高的环节之一。《电商法》已于今年1月1日起推行实施,无论是通过公众号、小程序、朋友圈、微信群、私信聊天,还是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渠道,只要有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行为发生,都必须遵守《电商法》。代餐产品的微商销售平台及工作人员同样需要提高法律意识,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中小学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引发舆论关注

  据教育部网站3月11日消息,由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制定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相关规定自2019年4月1日起施行。

  舆论观点:取消校内小卖部是必要之举,管住校外小卖部也应齐头并进

  小卖部退出中小学的信息甫一曝出,便引发网民一波“回忆杀”。大量网民聚集在微博评论区,回忆自己学生时代在校内购物的场景和时光,这波集体回忆还将该话题推上了微博热搜榜。有自媒体撰文“每一座城市,都有学校,每一座学校,都有小卖部,学校的小卖部,是学生时代最初的江湖,也是那时候,我们最向往的远方”,表达了网民对小卖部和校园时光的怀念之情。

  取缔校内小卖部旨在关爱学生身体健康,舆论对此表示认可与支持。《广州日报》称,一些校园里的小卖部相当“诱人”,“五毛食品”充斥其间,冰棍、碳酸饮料等高盐、高糖、高脂食品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此类食品并不健康,轻者影响饮食习惯,重则带来健康隐患,将小卖部“请”出去,可谓用心良苦、着眼长远。《信息时报》称,这次三部门出台规定,要求校内禁设小卖部,也是“减糖”专项行动的应有之义。有自媒体称,这个规定真是大快人心,父母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在校园里买到一些不健康的零食了,必须为这个决定点赞。

  逐步加强校园环境的常态化治理,不仅要管住校内小卖部,也要加强对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场所的监管力度。有学生家长表示,清理不了学校周边的小卖部,即使校内小卖部全部停业,依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红网评论称,校园内没有小卖部了,校园周边的小卖部也要严格监管,不能让某些人把校内的“阵地”转移到校门口,继续玩老套路。

  舆情点评:治理校内小卖部需要考虑多重复杂因素

  近年来,屡屡爆出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校内小卖部充斥的高盐、高糖、高脂食品让家长忧心忡忡。孩子的健康关乎每个家庭,这是该规定能够引发公众热切关注的主要原因。目前,相关市场治理工作已在进行,但是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久矣,治理工作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取消校内小卖部仍有许多情况需要具体考量。

  其一,治理工作不应该一刀切。如校内小卖部发挥的提供文具、日用品作用,是否应该一并去除?尤其是在一些寄宿制学校,又该如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治理工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给确有需要设置的小卖部保留存在空间。其二,对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场所的监管力度应该加强。如果治理的结果是学生到校外购买“三高”食品,就其本质而言,这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其三,不能让取消校内小卖部沦为形式主义——上级部门来检查,小卖部就不存在,上级部门走后,小卖部又死灰复燃。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坚决保证监管与治理工作的实质落实到位,或可引入学生家长监督机制,形成家长、校方、监管方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其四,学校在满足学生饮食需求方面也要留有后招,不仅要为孩子们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制订全方位的方案,也要通过提升食堂餐饮水平来留住孩子们的胃。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
责任编辑: 李建宇

京ICP备18023181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2号人民日报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2018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010-65365635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