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global.cfg_webname/}

城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四川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重庆贵州

丈夫去世妻子写15年的日记寄托哀思:儿子,再好的人也不是你爸爸了

来源: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时事经济观察》 发布时间:2019-10-04 08:08:32

   摘要:

   这是一个朴实女人的日常故事,也是时间无情溶解的一份见证。70年,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变化一点点渗透进千家万户。对一个人来说,则是匆匆而过的大半生。在摄影师白杉和母亲永珍身上,我们发现了一些长久留存的东西。

   文、图|白杉

   编辑|孙俊彬

   这些年,我换了好几次手机,那个139开头的号码却一直存在通讯录里——这是父亲的电话号码。2004年11月,父亲病逝,这个号就被注销了。

   几年前,我曾尝试拨通它。电话那边“喂喂”了几声,就挂断了。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好像那个号码复活了,对我来说,它代表了父亲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

   其实,和母亲在日记里对父亲十几年的诉说一样,这是我们各自的安慰,也很清楚一个事实,父亲(丈夫)的确不在了。

   2004年至今,母亲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保留了的十几本日记密密麻麻。父亲是她的精神寄托,通过日记,她和父亲“对话”,宣泄着她长年积压着的情绪,日记里还记录了儿女的成长、周遭人情世事和自己的困惑。

   当我回头认真细读这些文字时,不仅感受到她对父亲一直割舍不下的留恋,而且这些积攒十几年的文字无意间连结成一位平凡女性的心灵史,绵惆而漫长。

   巧合的是,从2003年开始,作为一名摄影师,每次回家我都会给母亲拍照片。

   起初我并没有计划去记录,许多年后整理发现,我已经给母亲拍了2万多张照片,它完整地保存了关于她的诸多记忆。我决定把它做一本摄影书,它成为了我关于母亲的“日记”,书名用了母亲的名字——永珍。

  

   “我怎么不记得你爸爸的模样了”

   母亲杨永珍生于1958年,中国人讲60年一个甲子轮回,对于母亲来说,这个轮回伴随着苦难和期望。

   父亲2004年离世后,她一个人生活着。这几年,她在山东临沂新区的一个公司里做保洁员,每天骑着电动车上下班,来回路程40公里。

   母亲和父亲是初中同学,互相爱慕,却遭到双方家里人的反对。1970年代末,我的姥爷参加“对越还击战”中了枪伤,回家疗养,母亲主动放弃了学业照顾姥爷。1984年,他们最后还是结了婚,次年生下了我。

   2003年冬天,放假回家时,我用朋友送的一台国产相机,给爸妈拍了一张合影,照片里,父亲的脸饱经沧桑,而母亲的手也冻伤了。我很难过,因为他们生活如此艰辛。没有想到,这样的合影很快就再也没有了。

   父亲在1997年的国企改制后下岗转业,工作一直不顺,最后在农贸市场做起了卖家禽的小生意,长时期高强度工作和熬夜,最终导致身体被拖垮。一年后,父亲体检才发现已经肝癌晚期。

  

  

  

   母亲的日记记录了那个准确的日期:2004年正月初六,上午10点50分。“我们最后的见面后,就一直没有了音讯,我好想你呀。”

   父亲离世之后,我和妹妹的学费都是母亲一个人负担。那时候,她在工地上抗钢管、装车、拉水泥,推石子,为了多挣钱,男劳力干得活她也去干,一天的工资才16块钱。可是我们却不能永远陪着她。小妹2008年毕业后,留在老家工作,和母亲住在一起。两年后,妹妹出嫁,母亲就一个人生活了。

   “我渴望身边一个肩膀可以依靠,哪怕一会儿。”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人到晚年,特别是生病的时候,就很想有个伴。

   父亲走后十五年里,母亲未有改嫁的想法。“寡妇”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这个身份让她觉得自卑。在山东临沂农村的风俗里,红白喜事她插不上手。小妹婚嫁那年,因为单身,她不能出席婚礼现场,一个人在家又是欢喜又是惆怅。她在那个熟悉又无法逃离的人情环境里,抬不起头。

   最近几年,我和小妹不止一次的给母亲说,让她找一个合适的老伴。有时她沉默不语,有时坚决反对。她经常说,“再好的人也不是你的爸爸了”。

   她对父亲的思念这么多年没有断过,她和父亲的合影被她不断地剪开、撕裂又粘上。有时她受到惊吓或者不小心碰到了什么,都会随口说出“学修!学修!”。 今年春节的时候,她反复地说,“我怎么不记得你爸爸的模样了”。我说,可能是思念过度吧。

   有一次我和母亲聊天中得知,有人给她介绍过老伴。当对方知道她儿子没有结婚时就放弃了。母亲没有怨我,她笑着说,即便你结婚完成事儿了,我这年龄了,再找个合适的一起生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母亲的日记里,记录了许多她对父亲的絮叨和诉说,也穿插了这些年来,对我和小妹的期盼和不满。

   直到后来我才发现和她的交流是不够的,因为要编辑摄影集《永珍》,我把她十几本日记按年份和类别分类整理、翻拍。阅读这些日记,我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了解她的内心。

   她好多次提起自杀,想去寻找父亲。2005年3月12日, 父亲去世不到百日,我们家遭盗窃,值钱的东西都被偷走了。半个月后,母亲买了敌敌畏药想自杀,她写道“刚想喝又放下,两个孩子在上学,他们没有了爹,不能再没有娘。挣钱多少,这是一个家,他们回来得有去的地方……”

  

   我那时候并不知道母亲承受的压力和苦难之重,许多年后看到这些诉说,我无法抑制地哭泣。

   2006年,我经济困难,想买个相机没有钱,她知道后给我汇了一万块,那张汇款单据,她至今保留着。有一次,我跟她要700块钱,她到处找人去借遭了白眼,最后硬着头皮去敲附近王叔家的门,两个人互相对视好长时间,王叔最后才拿出200块。这些都记录在她的日记里。

   我们家原来在城乡结合部,2009年,我们村拆迁,大队里说几天内自己要搬家。母亲一个人在冬天里到处找房子,最后经熟人介绍到临近的双庄住了下来。附近有上夜班盖楼房的,每天晚上吵得她睡不着。“他们鬼哭狼嚎,异地他乡,我害怕。一个人躺在那冰冷的床上,谁能管我。” 在日记里,她写下了那段时期的艰难处境。

  

   2010年,母亲和一位年轻时一起工作过的叔叔,保持着简单的问候关系,这位叔叔善良而正直,给予了她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很不幸,2011年春节,他突然车祸离世。

   母亲为此悲痛了很久。每天骑电动车来回,她为了赶时间,经常闯红灯。直到一次差点出了意外,她才加倍地小心。并在日记里说,为了孩子,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你好久不给我打电话了……”

   整理跨越十几年的照片时,我清晰地看着岁月加诸于母亲身上的痕迹。她的白发越来越多(虽然后来染了发),体力也大不如前,爬六楼俨然已经很吃力了,关节炎风湿病更是让她在阴雨天时,疼痛难忍。

   我的婚姻问题一直是她心里最为敏感的疼痛。或许是“守寡”造成的心理负担,她不希望我也因此受到歧视。

   2015年,给她买了第一部智能手机,网络的便捷让我们的距离看起来没那么远,但其实不能替代真实的陪伴。我们聚少离多,每年只能珍惜春节假期在一起的时光,虽然我每次都尽量多停留,但是总是显得短暂。

  

  

  

   毕业至今,我在外漂泊十年了。我知道适应了北京的生活节奏,就很难回去,就像母亲很难融入到我的生活一样,我们成了两条不同轨迹的生命状态。她说她的,我说我的,偶尔打开一些话题后,却又无法继续聊下去。

   我选择的是符合我想要的生活,她有时埋怨我,也很理解我。虽然自从2009年堂哥结婚后就一直催婚,但依旧自我安慰“孩子的路自己走吧”。

   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后,我的时间变得灵活。今年春节,我在家呆了27天。临走前的那晚是正月十五,这是我毕业后,第一次在家过元宵节。那晚我和母亲一起放烟花。看着夜空中灿烂又随即消逝的烟火,母亲说,“时间过得好快啊, 你要能在家就好了。”没一会儿,她转念又说,“你还是按照你的想法做吧。”

   她心里积压的悲观并没有消解。今年1月,家里又有人结婚——其实几乎每个月都有,母亲感叹,不记得喝了多少次喜酒了,这几年被人追问儿子婚姻的事已经抬不起头了。日记里,她诉苦道:

   “我是孤寡老人了。”

   “送我去敬老院吧以后。”

   “你还没结婚!”

   “你好久不给我打电话了……”

  

   去年一次通话后,我特意查看了通话记录,一个月里,我们保持着20次通话。但对于她来说,还是一种被忽略的感觉。我知道,因为她很孤独。

   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在家她呆不住,我支持她去工作,去上班可以和工友一起说说笑。但不可避免的是,她的身体状况在下降。今年春节,在我再三劝告下,去医院作胃镜,查出来慢性胃炎。大大小小的病在身,每次唠叨起来,她也和我以前一样不耐烦地说,行,知道了。

   “福兮祸兮,永远珍惜,失去的皆已失去,得到的未必永存。”这是她日记里的一段话。目睹了那么多生老病死,她也慢慢看开了。唯独关于我的婚姻,横亘在我和她之间难以调和。

   八月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又说起了婚姻的事情,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接话,电话两头沉默了一阵之后,就“嘟嘟嘟”地挂断了。我为此感到深深地歉疚。

  

   “所有照片证明了时间的无情溶解”

   “学修:咱闺女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咱外孙上一年级了,外孙女再有两天就一周岁了,长得好可爱呀。咱儿子今还没结婚,我愁得晚上睡不着,但我又使不上劲,帮不上忙……”

   1987年母亲怀二胎生了小妹,2017年小妹怀上二胎,有了第二个孩子。30年过去了,计划生育也从严到宽,生活在改变,时间在流逝,母亲在衰老。

  

  

  

   从2003年拍摄第一张照片,至今已十五年。整理母亲的照片,编辑这本摄影集,其实也是见证时间无情溶解的过程。我试图以她对父亲的思念为主线,讲述一个朴实女人的日常故事。

   我也曾一度打消了这摄影集的编辑,它看起来有些残酷,因为它迫使我们再去面对经历的那些痛楚。最终,我还是决定把它呈现出来,因为我想告诉所有人,母亲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

   2018年的父亲节前夕,我给母亲杨永珍印刷制作的摄影集《永珍》付梓成书。对母亲来说,这也是一本无法邮寄出的家书。

   里面的文字节选自母亲多年来对思念父亲的日记手迹,图片是从我15年来拍摄她的照片挑选出来,这两条叙述线一起组成了这本书《永珍》。对我来说,现实里,我们似乎已是不同生活方式的两条平行线,无法永远在一起,而这本书让我们得以在情感上互相慰藉。

   我想起苏珊.桑塔格说过,拍照就是参与一件事(人)的死、脆弱与无常。正是通过这一瞬间,并将其冻结的方法,所有照片证明了时间的无情溶解。

  

  

  

  来源:极昼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
责任编辑: 李靖

京ICP备18023181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2号人民日报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2018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010-65365635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