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global.cfg_webname/}

城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四川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重庆贵州

39岁知名网络作家独居家中因突发心脏病去世 10天后被人发现

来源: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时事经济观察》 发布时间:2019-08-27 10:04:20

       


        一个不幸的消息,在网络文学圈流传开来。近日,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知名网络作家“格子里的夜晚”(原名刘嘉俊)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39岁。相关报道称,因为独居家中,“格子里的夜晚”在逝世10天以后才被发现。

   作家英年早逝,固然让人叹惋,更令人叹息的是,在临终时刻,甚至在去世多日以后,他都没有得到妥善的关怀与照拂。作家的独居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一遗憾。

   像“格子里的夜晚”一样独居的年轻人并不少见。据民政部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其中包括超过7700万独居成年人。另有数据显示,20岁到39岁的独居人群数量接近2000万。这2000万人很多像“格子里的夜晚”一样,一个人解决饮食起居,一个人处理生活琐事,甚至一个人走向人生终点。

   网上曾经有人征集答案:你做过的最孤独的事情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是一个人看电影,有人说是一个人吃火锅,还有人说是一个人上医院。显然,不同的人对孤独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独居对个人生活会带来很大影响。

   独居的状态,与人口迁徙和流动的大背景脱不开干系。人口向城市集中,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这其中,愿意并有能力流动的主要是年轻人。农村青年向城市流动,小城镇青年向大城市流动,这些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在新的环境里无根无蒂,一个人打拼,一个人生活。

   单身人口的增多,也造就了更多独居青年。而且,传统意义上的集体生活,随着工作模式和用人关系的变化而渐渐淡化。毕业生离开校园以后,就有很大概率成为独居者。当然,年轻人未必缺乏社交,但自从互联网成为社交的主渠道以后,社交活动呈现浅层化的特点。很多都市青年的线下社交犹如“快闪”,聚会结束以后很快四散各方。深度社交匮乏,亲密关系付之阙如,都是独居者面临的严酷事实。

   当然,以价值选择而言,没有必要赋予独居绝对的褒贬。城市是鼓励独居、兼容个体原子化的社会结构。不管是因为“社交恐惧症”,还是因为在生活习惯上无法与他人妥协,一些独居者只有在与自己相处时,才能得到片刻的欢愉与自在,正所谓“独居一时爽,一直独居一直爽”。

   很多力量都在为独居创造方便。在物质生活上,以往困扰独居人士的很多麻烦都获得了纾解途径。一个人不方便做饭有外卖,一个人打车浪费可以拼车,包括住房供给也越来越朝着适合小家庭和单身家庭居住的标准靠近。至少,上面提到的“一个人吃火锅”的尴尬已得到了有力化解,当下最网红的一种方便食品莫过于“自嗨锅”了。

   物质问题容易解决,精神需求的满足却难以一蹴而就。现实中,并不是每个独居者都享受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即便是已经适应独居生活,也会在遭遇意外考验时手足无措。谁都不愿意看到危机不期而至,但当风险来临时,未雨绸缪总好过临时抱佛脚。

   “格子里的夜晚”孤独地死去,是极端的个例,也是在独居社会来临的时代,带有一定概率性的现象。作为个人选择,独居当然无可厚非,也不必干预;但对于社会来说,不能让所有独居者在缺乏照拂的环境中野蛮生长。我们不能避免所有遗憾的发生,但有责任在遗憾将至未至的阶段,响应有需求者的诉求。

   这可能不只关乎某一个具体的方法、政策,而是融入整体社会环境的系统性策略。有人认为,年轻人主动选择独居,就应该考虑到各种后果,为可能的代价承担责任。然而,对于这个复杂而充满各种焦虑的社会而言,不应该只冷眼旁观,而忘记对年轻人应有的兜底帮助。

    来源:人民网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
责任编辑: 李靖

渝ICP备18016245号-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2号人民日报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2018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010-65365635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