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e:global.cfg_webname/}

城市: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四川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重庆贵州

北大原校长丁石孙:死后不要任何仪式,不留骨灰,愿意再回到自然

来源: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时事经济观察》 发布时间:2019-10-14 07:29:09

   丁石孙,出生于1927年9月5日,已于2019年10月12日去世,特此通知。

  以上是按照丁石孙先生在遗嘱中所要求的格式而写的。据@北京大学官方微博消息,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原校长丁石孙,因病于2019年10月12日14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鲜有人知的是,对于自己临终前与谢世后的人和事,丁石孙早在他65岁生日,即1992年9月5日,就已经安排妥当,其睿智、真诚与坦然令人敬佩。

  然而对待死亡,普通人做好准备了吗?

  “今天是我65岁的生日,似乎是应该想一下自己的身后事。没有人能准确地预见自己死的日子,因之话早说为好。”丁石孙在遗嘱中这样说。

  这份遗嘱来自《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一部关于这位数学家的口述史著作。遗嘱写于1992年9月5日,当时丁石孙已卸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1984年3月至1989年8月)。他在遗嘱中说,自己死后不要任何仪式,要火葬,不留骨灰,“我来自自然,我愿意再回到自然”。

  这份遗嘱内容简洁,寥寥数语,却涵盖自己的临终治疗、遗体告别、遗产处理甚至通知格式等内容,最后还特意宽慰亲人,“请不要为我的死悲痛。我衷心希望你们生活愉快”。

  在临终治疗方面,丁石孙表达了他对更有尊严地离世的希望。他写道:“如果我有一段病重的时间,千万不要为了延长生命给我和大家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如何处理,请我的爱人做决定,她是了解我的”。

  至于遗产,他说现款捐给北京大学数学系,实物由亲属处理。

  更多人正意识到,通过立遗嘱选择人生谢幕的方式、交代后事,可以让自己和身边人更从容面对生死。

  今年3月,中华遗嘱库发布《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广东篇)》,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华遗嘱库已为127968名老年人办理了遗嘱,其中在粤共订立26873份,占总数的21%,这些遗嘱涉及最多的是对遗产的处理。

  立遗嘱不仅可以更好地处理个人的遗产,还可以更好地选择自己告别世界的方式。2017年3月12日,台湾作家琼瑶在网上发布《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一封公开信》,对家人说,万一自己病重,“你们不论多么不舍,不论面对什么压力,都不能勉强留住我的躯壳,让我变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卧床老人”,一时引起热议。

  名人主动选择生命的谢幕方式,不应只是街头巷尾的谈资。在人生的最后,要不要心肺复苏、喂食管?选择救治的疼痛,还是自然离世的安宁?已有许多公益组织在努力让普通人意识到自己有这份选择的权利。

  其中,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致力推广供大陆居民使用的生前预嘱文本《我的五个愿望》,帮助临终者实现符合本人意愿的"尊严死"(Dignity Death)。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罗点点在多个场合表达她对“尊严死”的理解,她介绍这五个愿望分别是:一、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照顾;二、我要或不要生命支持系统;三、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四、我希望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五、我希望谁来帮助我。

  该协会倡导,人们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放弃抢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让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后,而是自然来临”。

  “死亡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属于最高级别的个人隐私。”罗点点前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认为,没有人知道真正好的死亡是什么样子的,是应该抢救到最后一刻,还是应该放弃,应该由每一个人明确地说出来,让别人帮助自己实现愿望。

  人们避讳谈论死亡,但死亡却常常悄然而至,不分老少。

  2017年,29岁的北大女博士娄滔在患上“渐冻症”后留下“遗嘱”,要将器官捐献出来,还说“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当年,这份遗嘱感动了无数网友,被赞美为“最美遗嘱”。

  娄滔面对死亡的从容,也引起社会对死亡教育的思考。

  据了解,死亡教育兴起于西方世界如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受其影响,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了死亡教育,而大陆地区的死亡教育仍然比较缺乏。

  南都记者注意到,2000年广州大学开设我国大陆地区第一门死亡教育课程《生死学》;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2006年开设了《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北京大学2017年也开设了《死亡的社会学思考》这门课。

  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内地已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的高校不足20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死亡教育课程在中国内地的开展也不够全面和规范。山东大学医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系副教授王云岭说,死亡的教育应该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中国人的生命教育比较少,死亡教育更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指出,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饱受病痛折磨,但家属往往会拒绝接受舒缓治疗,怕被认为是不孝;社会上年轻人自杀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对尊重生命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

  他建议,从中小学就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尊重死亡,尊重生命。

  在《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这门课中,王云岭表示,“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为论生”,死亡教育通过帮助人们树立恰当的人生观和死亡观,教育人们热爱生活、珍视生命、正视死亡,“保证人们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

原创南方都市报


        更多精彩新闻请点击:http://www.peoplessjj.com/《时事经济观察》
责任编辑: 李靖

京ICP备18023181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路2号人民日报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2018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监督电话:010-65365635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

电脑版 | 移动版